2014年,为了杀死《权力的游戏》,初出茅庐的Netflix,向HBO的铁王座,发起了第一次,也是最昂贵的一次冲锋。
它豪掷两亿美金,调动全球资源,打造了一头属于自己的“东方巨兽”。
结果,这头巨兽,却因严重的水土不服,成了网飞史上最著名的一场“昂贵失败”。
它,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——《马可波罗》(Marco Polo)。一部在西方观众眼中充满异域风情,却在中国观众看来,荒谬到近乎“抗金神剧”的作品。
一场“东方主义”的豪赌
在开聊剧情前,我必须先给你一个关键的“信息增量”:你必须明白,《马可波罗》诞生的唯一目的,就是成为Netflix的《权力的游戏》。
在那个年代,Netflix还不是今天的流媒体巨头。为了证明自己也能拍出史诗大剧,它把所有的筹码,都压在了这部剧上。
但,问题就出在这里。
它想复制《权游》的成功,却懒得、或者说不屑于,去真正理解它所描摹的那个东方文明。
于是,一场充满了“东方主义”傲慢的、自上而下的“文化想象”,开始了。
“会功夫的贾似道”与“香艳的后宫”
这部剧最让中国观众“破防”的,莫过于其中那些离谱的“魔改”。
剧中,南宋的末代权相贾似道,竟被塑造成了一位精通“螳螂拳”的武林高手,与马可波罗的“师父”百眼打得难解难分。
这并非简单的艺术加工,而是一种深刻的“文化误读”。 它暴露出,在创作者的想象中,一个复杂的、手握权柄的东方政治家,其形象,远不如一个会打功夫的“反派脸谱”来得直接和讨巧。
同样,剧中的元朝后宫,也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斥着阴谋与情欲的“香艳奇观”。大量的裸露镜头,与其说是服务于剧情,不如说是服务于西方观众对“东方闺房”的猎奇式窥探。
我跟你讲,这部剧的所有“史实硬伤”,本质上,都是在向一种“刻板印象”献媚。 它拍的,不是十三世纪的中国,而是西方观众“希望看到”的那个,神秘、野蛮、性感、又充满奇观的“古代东方”。
两种口碑,一面镜子
于是,一个有趣的现象,出现了。
这部剧,在IMDb上,拿到了8.0的高分;而在中国的豆瓣上,评分,则常年徘徊在6分左右。
这巨大的口碑差异,就像一面镜子,精准地,照出了文化壁垒的两端。
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西方观众来说,精良的制作、宏大的场面、拳拳到肉的打斗,足以让他们忽略内核的空洞,将其视为一部合格的“东方史诗爽剧”。
但对于我们来说,那些错误的服饰、错位的称谓、以及错乱的历史观,就像一根根刺,让我们如坐针毡。
当然,平心而论,《马可波罗》并非一无是处。
它2亿美元的投入,确实换来了电影级别的服化道与战争场面。它在当年,大胆启用陈冲、朱珠等大量亚裔演员担纲主角,在好莱坞也属罕见。
但,它的失败,恰恰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:
一部史诗之所以能成为史诗,靠的从来不是金钱的堆砌,而是对它所描摹的那个文明,最基本的,理解与尊重。
当你的凝视,充满了高高在上的“想象”与“猎奇”时,你拍出的,永远,只能是一部写给自己的“春药”,而非能被世界所传颂的,真正的“史诗”。
互动话题:
在你心中,有没有哪部“外国人拍中国”的影视作品,让你觉得,是真正做到了“理解与尊重”的?
欢迎来评论区,提名你心中的那部“跨文化神作”。
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