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星新闻网(记者 李慧颖)6月29日报道 6月27日-29日,首届“AI全学段教育新生态论坛”在成都举行。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、四川大学等联合主办,成都未来懿锦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协办。来自全国的800余名教育管理者、学者及教师代表齐聚蓉城,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,围绕“融合创新,共筑AI教育新生态”主题,共商全学段教育智能化转型路径。
国内顶尖学者齐聚蓉城
共绘“AI全学段教育新生态”宏伟蓝图
6月28日上午9时许,论坛正式开幕。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,五位顶尖学者带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思想盛宴。从时代的呼唤、技术的驱动、学习的重塑、场景的落地到跨界的融合,共同描绘了“AI全学段教育新生态”的宏伟蓝图和丰富内涵。
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带来题为 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: 范式革新与实践创新》的报告。他在报告中指出,作为研究智慧教育多年的专家,在祝智庭教授看来,教育是非常复杂的,是科学性、技术性、艺术性、人文性的有机统一。“我们的学生现在都是考试、刷题,应该解放出来,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更要让孩子亲历自然,融入社会。”
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、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李昂生教授作了《谋算智能》的主题报告。他认为,“谋”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我们的《孙子兵法》就两个字,一个“谋”一个“算”。“谋”就是层谱抽象,“算”就是同一个抽象层谱的推理和优化;总方法是“算”的理论已经有了,用数学实现“谋”,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“谋算”。
“我认为AI助长了非常民主化的教育制度,和民主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。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在作《AI赋能教育:坚守本质,拥抱变革,智慧实践》的主题报告时指出,AI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,在历史转折以及科技、产业变革的关头,我们要改变观念去适应,否则就要被淘汰。
“关于什么是人工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,但是人工智能在能力上的突破是非常重要,相信它会应用到我们的教育领域,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(软件学院、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)院长吕建成教授在作《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》主题报告时说,他们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多个项目中,比如熊猫绘画创作、抽象画的创作系统等,除此之外,还有在工业领域大模型方面的应用,比如和华西口腔合作的项目,不仅可以用于教育,还可用于口腔医师考试方面的内容。
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科技体育分会会长、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申小蓉教授作了《人工智能与科技体育教育》主题报告。她从智能崛起、智能融合、战略思考分享了她对于AI教育的观点。另外,她认为还可以从课程创新、赛事驱动、模式变革、校社协同等四个点切入,把科技体育落实在教育当中。
《中小学AI通识课程》正式发布
全学段骨干教师AI素养提升专项培训项目正式启动
在论坛上的AI教育成果发布阶段,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、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韩力群教授正式发布了《中小学AI通识课程》。据介绍,该课程经过五年多的不断调研设计、实践迭代和优化,已经产出一系列面向全学段(含职业教育)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。课程目标就是想深入浅出剖析AI基础列论和方法,帮助中小学老师快速跨越知识壁垒,提升AI教学能力,让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,让AI在中小学尽快普及和落地。
活动上,包括成都东部新区、宜宾市叙州区、重庆市梁平区、重庆市忠县、成都市高新区5个试点地区与29所试点学校获正式授牌,这些地区和试点学校将肩负探索 AI 教育创新路径的重任,在各方支持下,用自身实践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宝贵经验。
此外,全学段骨干教师AI素养提升专项培训项目正式启动。据悉,该计划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共同推出,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。培训计划采用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,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教师群体。针对不同学段教师的特点和需求,项目组设计了差异化的课程体系,重点培养教师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、智能教学工具应用、AI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专业能力。培训内容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,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。
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培训部主任姚锡川介绍,该培训项目特别成立了由清华大学、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教育学、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和教授,还有教育一线优秀管理人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导师团,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训工作。目标就是培养出掌握AI基础原理、熟练使用AI工具,开发校本化AI课程,共同打造区域AI教育科研共同体,促进教育共享与跨校协同,培育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。
【原创版权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。联系电话028-86007235】
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