炮弹在于芝林身旁猛然爆炸,夺走了他最亲密的战友,同时也在他身体和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。
那是1951年,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。在朝鲜上空盘旋的敌机投下了炸弹,其中一枚直接击中了于芝林所在的区域,他的战马、马夫以及通讯员全都被炸成了碎片。年仅25岁的于芝林倒在血泊中,身受重伤。
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野战外科医生,在解放战争时期,于芝林曾在济南战役中连续7天7夜为伤员手术,几乎没有休息。随后,他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。在长津湖的战斗中,他和战友们24小时不停地救治超过2800名冻伤伤员。然而,这次的伤势让他不得不离开了战场。返回国内后,尽管他身负重伤,依然拄着双拐继续坚守在医疗前线,直到退休。
▲于芝林。 ?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
如今,96岁的于芝林最大的心愿,是活到2027年,亲眼见证他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百年华诞。
15岁,凭“假刀”缴获人生第一支枪
于芝林10岁时,失去了父亲。在那一年,为了保护在武装起义中牺牲的朋友的遗孀和孩子,于芝林的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捉住并遭受酷刑,最终因肾脏损伤不治身亡。
展开剩余82%家人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,而中共地下党却找到了于芝林的母亲。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,“我有仇,我要报”,母亲不仅加入了地下党,还让自己的儿子和女婿也加入了共产党。
1939年,年仅13岁的于芝林便开始为母亲的地下工作提供帮助。他熟悉周围的地形,常常穿越山路为党组织送信。两年后,母亲决定让他加入组织,“你长大了,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去做事。”
1941年1月,于芝林正式参军,成为了班里最年轻的战士。
在最初的半年里,他几乎每天都在火线边缘生死搏斗。有时,他正在酣睡,就被急召转移。他站岗时手里拿着一把镀铁的假刀,这把刀并不锋利,只是为了吓唬敌人;还有一把是几人合用的破旧枪,三发子弹,其中两发为空弹壳,唯一的一发真子弹,他只能保留在敌人进攻时作为警告。
于芝林依稀记得那个夏天,部队接到命令,在一场战斗中守山。他和战友们趴在战壕里,等待发起冲锋,每人仅有四颗手榴弹,而作为新兵,他只分到了两颗。“连长一喊口号,我们就得扔手榴弹,但不能全扔出去,否则就没武器了。”于芝林笑着说。第一颗手榴弹甩出去后,他便忍不住跃出战壕,耳旁听到的是战友们第二批手榴弹飞过他的头顶。
这次冲锋极其勇敢,几乎有些鲁莽。15岁的于芝林只注意到敌人背上的马枪,那是一种稀有的三八式骑兵用枪。他立刻拿着那把“假刀”飞快地冲过去夺枪,敌人迅速被打倒。就这样,于芝林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。
“那把枪真的非常漂亮,帅得不得了。”于芝林回忆道,枪身闪亮,带着一根红色牛皮腰带和一个子弹盒,里面装着30发子弹。
此后,带着这把枪,他参加了无数场战斗,逐渐掌握了如何躲避敌人以及发起冲锋。他始终没有恐惧,心里做好了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,“战场上没有不危险的,随时准备牺牲。”
日本投降时“最香的一顿饭”
1941年12月,中共中央发出“精兵简政”的指令,16岁的于芝林被调到部队的医疗队,开始了他的医疗生涯。他从看护伤员做起,学习换药、打针,后来进入胶东军区卫校深造,很快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疗兵。
白天,他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,夜里,他们会挖地洞隐藏伤员,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。伤员们被安置在伪装的洞穴中,只留几个通风口,而敌人从未发现这些藏匿点。
于芝林清楚记得,1942年,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。日军的扫荡愈发频繁,他曾亲眼看到敌人残忍地将孕妇的腹部划开。几天没有休息的情况下,于芝林和战友们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,将伤员救出,并掩护无辜百姓撤离。成功突围后,他倒在地上,连续睡了整整两天两夜。
然而,当他听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,他的心情变得异常兴奋。当天,部队给每人发了1斤面粉和一块肉,外加一些豇豆。大家齐心协力包饺子,那顿饭成了于芝林记忆中“吃得最香的一顿饭”。
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
抗日战争结束后,于芝林被调到79师医院,成为一名野战外科医生。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,他无法记清自己救治过多少人,但最深刻的一次记忆是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。战斗持续了8天,于芝林连续7天7夜坚守在手术台前,几乎没有合眼。伤员源源不断地送来,他和搭档轮流手术,只在短暂休息时吃一口护士递来的鲢鱼罐头。每时每刻,他都想着“救一个算一个”。这次,他荣立了二等功。
再次冲锋,救治冻伤2800多人
1950年12月,于芝林作为志愿军第9兵团27军79师医院院长,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。朝鲜的严寒气温低至零下30度,许多战士只穿着薄棉衣,手脚冻得麻木。“很多战士的手指、耳朵、脚趾都冻掉了,战士们年龄大多在20多岁,最年轻的只有十六七岁,但没有一个人哭。”
在长津湖战役中,他所在的部队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,出现了“冰雕连”,全体战士牺牲,却依然保持着瞄准的姿势。这场战斗让于芝林至今难以释怀,但在那时,他只能全身心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。
一天一夜,他和同仁们共救治了2800多名冻伤的战士。“在我这里,救命比什么都重要。”于芝林坚信,在这个艰苦的战场,任何伤员都不能被抛下。
1951年,第五次战役时,他所在部队撤退时,敌机发现了他们,导致数十名战士受伤。面对伤员的严重状况,于芝林果断要求延迟撤退两小时,亲自进行紧急手术。在敌机的轰炸下,他不顾危险,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。
尽管手术完成后,担架队已撤离,但他仍决定亲自帮助伤员撤离。面对险峻的地形和不断的美军轰炸,他们走了整整一晚,最终把21名重伤员安全送到营地。途中,几位护送伤员的战友壮烈牺牲。
随时准备为战友付出
这场生死转移之后,于芝林的右腿被炸伤。他和一名通讯员被迫在地洞里等待了两个多月,才被送到最近的军部医院。尽管治疗被耽搁,伤情一直反复,他仍坚持留在医疗前线,继续拄着双拐为伤员治疗。
2014年,由于旧伤复发,他不得不截去右腿。“回顾这一切,我从未后悔。”
“幸
发布于:天津市场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